前不久,一份《楊村煤礦關于開展“全員創新 崗位創效”活動并啟動“繁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助推礦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該礦干部職工間廣泛傳閱。從專家領銜的技術突破到全員參與的點滴改善,從工作室的核心攻關到生產現場的精益求精,楊村煤礦致力于搭建驅動引領、聚智創新、成果轉化三個平臺,確保礦井智能水平、安全效能、運行效率、發展潛質及職工素質的全面提升。
聚焦痛點,技術攻關點亮“啟明星”
輕點鼠標,皮帶、泵站、轉載機、刮板運輸機等設備依次啟動,采煤機按程序開始割煤,液壓支架自動降架、拉架、推溜,滾滾烏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面……這是楊村煤礦4703智能化工作面的生產場景。
該礦曾作為兗礦能源試點,技術攻關小組通過“獨闖關東”“7赴寧夏”“9赴東北”的艱辛奔波,調研、招標、選型、設計、模擬、試驗,經多方努力,成功攻破了1米以下含硬夾矸薄煤層開采難題,開始了薄煤層機械化開采的探索之路。
近年來,該礦錨定“智能化示范礦井”的戰略高地,“量身定制”盤古礦山大模型AI服務平臺等6大智能化系統,成功探索出“工作面內無人作業”智能開采新模式,創出智能化年產百萬噸以上水平,開創了薄煤層智能化開采的先河。
面對地質條件復雜、開采難度遞增的挑戰,楊村煤礦將技術創新視為“啟明星”,驅散深井開采的迷霧,成為破局關鍵。
打通路徑,成果轉化架起“星河橋”
為使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快速流向“主戰場”,楊村煤礦著力暢通轉化“最后一公里”。
“揭榜掛帥”激發動能。針對井下運輸效率低的痛點,發布攻關榜單。該礦成立項目組,揭榜后僅用三個月便完成“提高車輛周轉效率、減少運輸事故影響時間”項目的創新應用,車輛周轉效率提高50%,全年可創效390余萬元。
“研用一體”無縫對接。今年5月,楊村煤礦壓風系統歷經一年半智能化改造,自動恒壓系統實現自動化運行,實現無人值守,每年可節約人工費用約30萬元,且可有效提高煤礦壓風系統的運行可靠性、穩定性,縮短故障影響時間,減少故障排查工作量,降低故障損失,提高掘進工作效率和連續性。
該礦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李勇表示:“成果不能鎖在抽屜里。我們建立了快速響應機制,一線有需求,創新團隊立刻跟進,讓好技術第一時間創造真價值。”
這座“星河橋”,讓創新活水奔涌成效益長河。
厚植沃土,全員創效匯聚“璀璨星河”
在楊村煤礦生產服務中心,小小的場地上職工劉濤帶領著自己團隊創造出多項佳績。“一種管道焊接法蘭盤快速定位裝置”獲得國家級實用性專利,“金屬礦山機械齒輪傳動設備斷裂輪齒的焊接技術分析”獲得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對廢舊煤場霧炮的改造為礦井創造15萬元效益……
這是楊村煤礦“全員創新、崗位創效”的一個縮影。
綜采工區創新液壓式皮帶機儲帶倉皮帶糾偏裝置的加工使用,使用操作閥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可靠,已投入使用且效果良好;生產準備工區“井下頂板淋水收集裝置”項目,每年可節約人工費2.8萬元……
“創客空間”群星閃耀,為“草根發明家”提供圓夢舞臺;“五小”競賽活力迸發,激發職工創新熱情;“星光大道”照亮成長,培養更多創新人才。今年以來,該礦科技投入同比增加18%,共征集自主改善項目、小改小革成果、創新“金點子”60余項,在山東能源集團和兗礦能源青創展上4項創新成果嶄露頭角,正是這“點點繁星”匯聚的光芒,為礦井的降本增效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該礦黨委書記、礦長郭趙虎深有感觸:“創新不是少數人的專利。我們珍視每一名職工的智慧火花,因為正是這萬千‘星火’,才能匯聚成照亮礦井未來的璀璨星河!”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