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礦業博選公司,青年工程師胡興偉用創新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工匠精神。這位“85后”技術骨干扎根生產一線,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獨創“三三”工作法提升管理效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100%轉化。工作以來,他帶領團隊申報專利50余項,完成技改項目百余項,累計創效8600余萬元,用實干彰顯黨員擔當。從全國3D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到多項省部級榮譽,胡興偉用一項項創新成果證明:平凡的崗位也能綻放非凡的光彩。
斬獲全國大賽一等獎
(胡興偉正在測量篩籃安裝面的平面度)
在佳木斯大學讀研二的胡興偉,還未走出校園踏入社會,卻能一路“過關斬將”,在國家級大賽脫穎而出,斬獲全國第八屆“3D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年紀輕輕緣何能在這項國內權威的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
在采訪中,胡興偉的導師夏教授欣慰地說:“小胡在學校期間便勤奮好學,喜歡鉆研。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競賽、社團等活動,而且成績非常突出。他是我帶過的最好學生。”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據胡興偉的導師介紹:“希望他的能力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便交給他一個當時在我國比較前沿技術的課題,即‘一種4-UPU四自由度并聯機器人的研發’。”
剛接手這個研發項目的胡興偉當時很是迷茫。以前從沒有接觸過機器人方面的東西,且國內研究并聯機器人的技術人員極少,可借鑒的資料更是寥寥無幾,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導師給他的一本并聯機構學書和一套500多頁的英文文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說干就干,開始翻譯英文資料惡補知識空缺,查找大量文獻和創新產品設計,自學ANSYS和MATLAB力學分析軟件。他先后到生產現場開展調研50余次,慢慢地自己思路也逐漸清晰了。
萬事開頭難,有了研發的思路,事情就好辦多了。胡興偉一邊籌集研發資金,一邊進行產品設計、數學建模、3D模擬、力學分析、選材、實驗平臺的搭建等工作。“研發新產品是個苦差事,我們在睡夢中,他凌晨5點就在實驗室搞研究了,晚上十一點以后才回到宿舍,一天到晚泡在實驗室,簡直就是個研發狂。”他的學弟張建豪滿眼崇拜地說。
經過420多天起早貪黑的研發和上百次失敗,胡興偉終于通過運用TRIZ理論突破多項關鍵性技術,成功完成了第一臺設備模型。沒有任何的慶祝,為了盡快使成果在實踐中得以應用,他又立即四處尋找企業,建立項目合作,開展實踐研究,總結經驗成效。僅此一項研發成果,就累計分解衍生國家級以上核心論文8篇,其中4篇被國際EI收錄。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由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聯合舉辦全國3D創新設計大賽的通知下發后,胡興偉激動壞了。他連夜整理相關資料、答辯所需材料等,上報學校審核。通過后,該項目又通過佳木斯市、黑龍江省相關部門的層層審核把關,一路殺到全國的設計大賽的決賽場,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多個項目同臺競技,最終斬獲“全國3D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
研發行業首臺智能篩機與新型耐磨高效疊篩
(胡興偉正在編程調試智能機器人手臂)
再好的種子,若沒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來培育,也開不出美麗芬芳的花朵。胡興偉是勤奮努力的,也是幸運的。2019年,在博選公司轉型發展求賢若渴的關鍵時期,他憑著一身機械設計與制造的才華,他毅然選擇加入博選公司這個大家庭。
是金子總會散發光芒。參加工作后,胡興偉始終全身心投入工作崗位,扎實錘煉技能本領。“胡興偉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但是他可以勝任100%的工序作業。在職工眼中,他就是無所不能的‘多面手’。從最小的幾厘米的聚氨酯配件到長達10余米的大型設備,他幾乎參與了所有選煤設備配件及整機的研發試制工作。”該公司洗選配套設備加工基地廠長劉鋒一談到胡興偉便豎起了大拇指。
2023年7月31日,現場隨著雷鳴般的掌聲,由胡興偉主導設計研發的行業內首臺智能篩機一次性試車成功,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智能篩機的研發,胡主任可是受老鼻子罪了。”洗選配套設備加工基地維修班班長王業坤解釋。
在智能篩機研發的過程中,胡興偉帶領團隊圍繞傳統篩機在生產運行中的易發、多發故障及制約生產效率提升的痛點難點,深入選煤生產一線,歷經5個多月的現場調研和反復論證,最終確定了符合預期效果的智能化系統設計方案。
為突破智能化系統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篩機運行中的“卡脖子”問題,胡興偉帶領技術團隊喊出“奮戰一百天,不負企業厚望;拼搏一百天,不負青春韶華”的口號。在100多個無眠的日夜里,他不僅全程跟蹤和檢測分析數據,甚至為了排除篩機異響問題,反復在現場組織拆裝設備11次,至解決故障。長時間的過度用腦和加班熬夜,胡興偉兩鬢憑添了不少白發,人憔悴了一大截,幾天沒見的同事差點沒認出來。
“首臺智能篩機的成功下線,是我們在自主化、智慧化選煤設備研發制造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談及智能化系統的應用,胡興偉高興地說。
創效8千余萬元
(胡興偉正在編程調試數控折彎機)
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善于吃苦,是胡興偉的獨特“氣質”。他始終堅持“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論斷,從客戶實際需求去研究產品本質、制定優質方案、推進創新創效。
參加工作7年的時間,他申報國家專利50余項,發表國家級學術論文25篇,起草編制產品標準12項,完成科創技創等項目110余項,獲各類創新成果獎100余項,創效金額8600余萬元。
胡興偉做事特別愛較真,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就喜歡鉆“牛角尖”,就算是幾天幾夜不睡覺也要把它弄懂弄會。這是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
他深知對于制造業來說,創新研發新產品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為了熟悉選煤廠設備的運行原理、結構組成、客戶需求等,胡興偉利用7年多的時間,走遍了全國大大小小近百座煤礦及選煤廠,光記錄用的本子摞起來就有辦公桌那么高。現在的他能夠對國內多數選煤廠大到整機設備,小到一個螺釘都了如指掌。“胡主任特別珍惜出差的機會,總像個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四處奔波,每次出去一趟都得瘦幾斤,真佩服胡主任這精神頭。”談及胡興偉的善吃苦,他的徒弟張霧偉既心疼又欽佩。
今年上半年,離心機篩籃刮刀產品的技術欠缺成為影響該公司業務升級的一大癥結,大多數職工在反復的失敗中漸漸失去了信心,而有著一股“牛勁”的胡興偉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驅車1000余公里,從山東濟寧遠赴陜西長武,深入公司托管運營的各大選煤廠生產一線,實地勘查設備運行工況,測算技術數據,自行設計聚氨酯刮刀模具,克服了鋼構骨架與聚氨酯粘合強度差、澆注溢料、硫化環境受限等種種技術壁壘。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論證和產品試制,終于攻克了新型聚氨酯刮刀在洗煤行業的首次成功應用,開創了國內先例。
胡興偉就是帶著這樣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和過硬的業務能力,先后研發出了箱式直線脫水振動篩、煤泥重介旋流器、可翻轉振動弧形篩機等選煤廠“核心”整機設備,成功幫助企業實現了該類產品加工制造“零”的突破。2024年,胡興偉帶領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市場沖擊,堅持新產品研發蓄勢突圍,針對篩機高頻運行中篩板易脫落影響生產的難題,他“沉入”現場18天“把脈出方”,最終設計研發出新型組合式防脫落篩板,一舉根除了選煤篩機久治不愈的“頑疾”,項目經國家級專業機構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從初出茅廬到歲月沉淀,唯有不變的是矢志創新奉獻的初心。胡興偉先后獲得全國第八屆“3D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獲評“中國設備管理技術能手”“山東能源首屆青年五四獎章”“山東能源第三屆感動山能人物提名獎”“西北礦業首屆青年五四獎章”“西北礦業科技標兵”等榮譽稱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創新達人”。7年間,他以用心用情的使命感、用勁用力的緊迫感,在平凡崗位上為企業選煤設備制造產業發展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灼灼芳華在不懈奮斗中綻放出了絢麗之花!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