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萬元廢舊物資“重獲新生”,370萬元材料“二次上崗”……
2025年上半年,棗礦集團岱莊煤業公司憑借一套精妙的“過三關”組合拳,將沉睡的廢舊物資變成真金白銀,在降本增效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廢舊物資“淘金記”
“以前升井時順手丟個零件不算事兒,現在一顆螺絲釘都得登記?!本C采工區老李的轉變,源于公司新立的規矩——37類物料必須“顆粒歸倉”。
(加大回收復用)
他們創新實施“回收計劃清單+專區管理”模式,37類常用物料都有專屬的“身價標準”——從螺絲螺母到支護鋼材,每一樣都明碼標注回收要求。同時將回收計劃與月度生產作業表深度綁定,讓回收工作與開采進度同頻共振。“物資交接雙確認”制度更是給回收鏈條上了“雙重保險”,每一次交接都要雙方簽字畫押,杜絕物資“神秘失蹤”。當回收復用成績直接與全員績效工資掛鉤,職工們的積極性被徹底點燃:有人練就了“火眼金睛”,在巷道角落里翻出遺落的配件;有人化身“收納達人”,將回收物資碼放得整整齊齊。
現場管理的“鐵面包公”
“這捆電纜未按定置線擺放,扣2分!”這樣的突擊檢查,在岱莊煤業井下已成為常態。
他們組建“物資督查隊”,深入井下各個角落,對物資管理情況進行全方位、無死角檢查,錨桿隨意丟棄、物料擺放雜亂、設備保養缺失……這些問題一旦被發現,不僅涉事職工要“丟票子”,單位黨政負責人、部室負責人甚至專業副總師都要“連坐”。績效工資扣減、干部考核扣分的“組合懲戒”,讓每一位管理者都繃緊了“成本弦”。33期專項檢查、438條問題查處、8.46萬元績效扣減、413分責任人扣分,這一連串數字背后,是他們向“跑冒滴漏”宣戰的決心。
如今,岱莊煤業井下巷道變得井然有序,物料使用精打細算,曾經的“大手大腳”徹底成為歷史。
維修界的“大眾點評”
“張師傅修復的錨桿鉆機,掘進工區給予了五星好評,如果能用3個月不出故障,我給維修班申請加績效!”近日,在修理廠班前會上,廠長馮健強調。
(加大維修力度)
他們建立修舊利廢質量評價機制,按照區隊“自修”、公司“集修”、協同“調修”等維修方式,創新實施被服務單位對加工及修復產品的質量“大眾點評”模式。將質量的“話語權”交給實際使用單位,修復后的錨桿鉆機能否高效打孔、自移機尾是否運行穩定、側卸式裝巖機還能否“生龍活虎”,都由實際使用者說了算。這種“用戶至上”的考核方式,倒逼維修團隊不斷打磨技術、提升質量,他們不再滿足“修得能用”,而是追求“修得好用,修得耐用”。曾經被判定“報廢”的錨桿鉆機、自移機尾等設備,經過維修重新上崗,2025年上半年通過修舊利廢創效達231萬余元。
“過三關看似管物資,實則是管人心?!痹摴窘洜I副經理朱一順算了一筆賬:900萬元真金白銀的效益背后,是職工從“工作者”向“經營者”的轉變。
從巷道深處到機修車間,從物資回收點到考核辦公室,當每一塊廢鐵都能發光發熱,當每一筆成本都錙銖必較,岱莊煤業公司不僅守住了“錢袋子”,更打開了管理創新、管理創效的“新大門”。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