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濟二煤礦嚴格按照兩級公司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精益”二字做文章,深入實施“六精六提”融合管理模式,立足“降成本、提效益、提效率” ,通過系統優化、數字管控、全員創效等組合拳,累計節約材料費150萬元,電費99萬元,用“微創新” 匯聚成逆勢突圍的“大動能” 。
俗語有云: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對于濟二煤礦而言,唯有精算每筆經濟賬、錨定每處細微節點,方能實現成本遞減、效益遞增的良性循環。2025年3月21日,在“五轉五增五提升”暨度危求進、高質高效發展專題務虛會上,該礦礦長孫念昌針對成本管控痛點,提出要深刻踐行“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管理哲學,在有限資金池內壓減非剛性、非急需、不合理開支,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正確的觀念和管理模式,是降本增效的基石。濟二煤礦今年構建起“六個強化、六個創效”成本管控矩陣:成立“亮劍”生產攻堅團隊與“卓越”運營賦能團隊,細化25項可控費用管理,修訂完善47項經營管理制度;將229項可控費用全部納入考核范疇,實現生產計劃、工資分配、經營指標的全鏈條價值聯動,從工作面儲量評估到產、洗、銷全流程實施精益管理,最大化釋放管理效能紅利。
數字賦能,智慧中樞激活管理 “神經末梢”
只有捂緊“錢袋子”,才能當好“管家人”。在“戰略算賬”層面,礦內集數據監控、工程競拍、物資調度于一體的“智慧中樞”堪稱典范。2025年,該系統創新植入“紅黃綠”三色動態管控模塊,將井下工序轉化為等價交換的經濟契約關系,對掘進、采煤、洗選等核心環節設定明確成本定額閾值。當非生產性支出觸及警戒線時,系統自動觸發“黃牌”預警機制,倒逼各責任單元擰緊“成本閥門”。這種“先算后干”的預控思維,驅動成本管理從“事后核算”向“事前預控”躍遷,構建起全員參與的成本管理生態。
走進“精益管理作戰室”,宛如置身礦井的“數字心臟”——大屏幕實時數據動態流轉,精準解構管理脈絡圖譜。市場業務中心材料管理組組長杜廣明每日上班首項工作,便是聚焦電子大屏材料庫存監測:“昨日掘進二區領用錨桿237 根,消耗229根,節余8根,系統自動換算為40元班組激勵。”依托這種精細化價值管控,全礦材料成本同比下降7.6%,電費單耗降低3%,書寫了微觀節支的宏觀效益篇章。
全員創效,從 “一張紙” 到 “一臺設備” 的價值挖掘
降本增效既要抱好“大西瓜”,也要細拾“小芝麻”。在“精準算賬”的管理實踐中,從一度電的峰谷差價到一張紙的雙面利用,于細微處推動成本管控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質變躍升。以辦公耗材優化為例,過去打印5萬張A4紙的物資商城領料單時,因內容精簡導致紙張大面積留白,造成資源浪費。今年,通過精準測算,在確保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將領料單規格科學調整為A5紙,不僅使單張用紙成本降低33%,更讓打印機硒鼓碳粉消耗同步減少30%。同時還推廣“雙面打印+小字號排版”技術,建立廢紙二次利用機制——將單面使用的紙張收集用于草稿打印、內部溝通等非正式場景,如今“先翻面、再打印”的操作習慣已深度融入日常辦公流程,紙張背面的“二次價值開發”成為成本管控的可視化標識,每年累計節約辦公費用達12萬余元。
在生產服務中心修復車間,焊花飛濺、錘聲叮當,崗位工匠以精湛工藝讓廢舊設備“價值復活”、讓瀕臨淘汰物資“二次價值上崗”。據生產服務中心主任馬祥翔介紹,今年通過修復再生、拆解重組、拼裝再造等工藝,不僅大幅減少新材料投入,更將報廢錨桿、鋼管、金屬板材加工為行人過橋、護欄、材料架等實用載體,最大限度釋放“剩余價值潛能”,僅該車間年創效便達310余萬元。
煤質增效,時間成本里的價值 “精算術”
“時間降本”的威力遠勝于“材料降本”。在煤質管理領域,構建了“預測-管控-考核”全流程價值管控體系:強化煤層煤質精準預測,優化生產布局與配采方案設計;嚴格落實煤質管理標準化辦法,從生產源頭到篩選進倉實施全流程質量監督,嚴控水分、灰分等關鍵影響因子;深入踐行“精煤制勝”核心戰略,以市場為導向動態調整洗選發運策略,最大化實現煤炭價值增值。
如今,類似的價值創造實踐在礦內蔚然成風:洗選發運中心利用廢舊鋼板制作篩床清理工具、以廢舊皮帶自制掃煤器,并通過崗位價值合并降低人工成本;井下推行物資可視化上架管理,標識清晰規范,巷道內丟棄托盤、螺絲等零配件的現象銳減,職工隨手撿拾遺落物件成為價值守護自覺。通過降本增效項目攻關、“金點子”征集等機制,全員創新創效活力充分激發,職工的“金點子”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礦井發展的“金果子”。
從制度設計到剛性執行,從全員算賬到全鏈條降本,濟二煤礦的降本增效之路,沒有豪言壯語的口號,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當每一位職工都成為“成本管家”,當每一處細節都涌動創效活力。一季度,該礦順利完成公司下達的產量與成本考核指標,為應對市場寒冬攢下了“硬底子”。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